由收買佬至喵坊 紙包飲品盒回收的開端 「其實回收行業又落後,從業員年紀又大,個業務性質同形式似足收買佬,根本唔叫得上環保,亦唔可以持續發展。」 2009年,眼見香港回收業模式相當過時,葉文琪(Harold)決定踩入回收行業,創辦資訊機密處理有限公司,專門回收辦公室廢紙及機密文件,希望打破行業建立的固有形象,並提高行業技術及專業;惟慢慢發現,公司只能撼動社會丟物風氣的冰山一角。而且,政府的回收政策及過程透明度極低,即使將可回收物帶入回收系統,一般市民都不能清晰地追查到可回收物的去向,以致市民回收習慣不夠貼身,甚至失去信心,索性將回收物當作一般垃圾丟棄。 紙品圍繞大家日常,廢棄量卻一直上升,燃起Harold為廢紙尋求第二生命的想法,認為設立打漿廠房可處理紙包飲品盒,同時以同一方式銷毀機密文件:「廠房又可以俾市民了解回收程序,咁對成件事(廢紙回收)幫助更大,吸引到更多人去回收。」 由申請牌照,到覓地設廠,前後花足整整兩年時間,最終於2019年,假元朗創新園設立全香港唯一一間紙包飲品盒回收漿廠「喵坊 Mil Mill」。以廢紙回收實踐循環經濟,喵坊將母公司本回收得來的廢紙及機密資料打漿銷毀外,亦發展至塑膠、金屬、電子廢料、複合物料等各類物件回收,以及近年最為香港人所認知的「主打業務」 --- 紙包飲品盒回收,打漿再重做。 自己社區自己救 不容小覷的民間新勢力 喵坊設廠後撞正萬惡肺炎,經濟一蹶不振,連帶回收業都幾乎全面停頓;即使疫情暫告一段落,但現時喵坊每日的紙品回收量,遠追不上疫情前水平,但市民對回收的意識卻成反比。以往香港從沒有組織推動或專營紙包飲品盒回收,現在由零至一,每天約有二十萬個紙包飲品盒(約佔堆填區約5%),會被回收到喵坊廠房。 回想過往10年,Harold見證民間力量由下而上推動環保運動:「民間作用好大,成個環境(環保)意識提高緊。『綠在區區(環境保護署轄下社區回收站)』某程度上,係民間回收力量催化,營運模式同以往嘅『不是垃圾站(社區自發資源回收站)』相當相似。而到咗喵坊,其實最初冇人信香港可以做到清潔回收,唔少大飲品公司都質疑『邊會有人同你洗乾淨交俾你』,但事實證明香港人係做到!」 現時喵坊回收得來的紙包飲品盒中,約有9成5為完全潔淨,歸功於「乾淨回收」教育之餘,亦要讚賞為保護環境出力和堅持的市民。說到民間力量,其實早年社會運動中,亦見有遊行人士或民間力量自發清理遊行路線,或設回收站讓參與者回收膠樽等資源。 市民以日常生活出發,自發減慢地球資源耗盡,相反,政府只着眼於O · PARK1(大嶼山小蠔灣有機資源回收中心)、Y · PARK(屯門園林廢物回收中心)、T · PARK(污泥處理廠),一般市民未必有太大認知,對於日常生活回收作用不大的大型設施。...

掙扎過後 喵坊粉嶺設廠重新起步 喵坊捱得過漫長的肺炎時期,卻敵不過業主收地。喵坊元朗創新園廠房一地,本獲業主科學園公司答允營運6年,惟在其營運的第3年突然被拒續租;消息震驚社會及環保團體,更有指新加坡乘時力邀喵坊於當地設廠。雖然Harold直言喵坊營運模式可以套用於世界各地回收業,去年亦已着手研究於新加坡設廠,但業主收地事出突然,就算有所計劃,都需要暫時「讓路」。 經過大半年掙扎,喵坊最終選定於新界粉嶺重新起步;雖然租用獲發展局及環保署認可的合格棕地,惟需時遷移喵坊內的機器組件並再次起動,進行回收及「打漿」,仍需要與地政署、建築署等政府部門進一步協商。元朗創新園廠房沿用的機器,將於十月陸續搬進新廠房。 底衫與穿窿棉襪 打漿再做 覓新出路 「男士着到殘殘舊舊嘅內衣、穿窿襪、茶餐廳伙記頸上用到爛嘅毛巾,或者難以重用嘅紡織品,毛巾、酒店床單、毛巾,回收之後可以打漿抽取纖維再造紙。雖然經衣物抽取嘅棉纖維顏色偏深,後續可塑性比較低,不過棉纖維比一般紙品回收纖維長,用作再造紙的話,效果相對會較好。」迎來新廠房之際,喵坊亦準備以新技術推出新服務,但回收來源,讓大家都意想不到。 原來,「臭男人底衫」及「穿窿棉襪」都能重生,並非要長埋堆填區;而衣物抽取纖維技術亦已經過喵坊試驗,服務將於全新處理棉麻設備加入粉嶺廠房後正式啟動。貫徹最初踏入回收業的想法,Harold期望以新知識、新技術令廠房得以延續,同時提升回收業整體技術水平,做到可持續發展。...

血肉之軀置身大城市,面對種種壓力,少不免形成負面情緒;而科技及社交媒體發達,亦令新聞不再局限於傳媒報道,以光速傳播的社會消息,分分秒秒影響日常生活。 提到近月連串社會暴力或自殺事件發生,《自由談》發起人林牧師坦言,形成壓力或精神問題的原因千千萬萬,即使社會資源再豐富,亦難以避免不幸事件發生,更遑論對精神病者支援不足的香港。林牧師更指出,不少情緒受困擾的求助者都有「唔知搵邊個傾」的心態,或因傾訴對象忙碌而失去排解負面情緒的機會。 壓力和情緒困擾無分大小,不論生活瑣事、感情事、家庭事或公事。林牧師最初發起《自由談》,希望結合喘息空間及抒發情緒的渠道,讓求助者將心中大小煩惱,面對面與牧師即時傾談;即使未能任何時候都找到最親近的家人或朋友作支援,但請別忘記,總會有人願意傾聽你的喜與憂。 撇開宗教信仰 佛教徒與牧師的對談 《自由談》由本年3月中開展至今大約半年,林牧師直言,因自身的宗教背景與經驗,吸引到不少相同信仰的求助者邀約傾談,惟他更希望大家拋開宗教或規範,開放地置身同一空間傾談。 「處理情緒問題,或者想搵人傾計,我唔理咩信仰。」講到難忘趣事,林牧師講到有佛教徒因情緒問題邀約傾談,表示只要找到傾訴對象紓解困擾,當晚就能換來一枕安眠無憂,沒料到對方最後才揭露自己的宗教信仰。 《自由談 Free Talk》強調「FREE」,提供空間與免費飲料外,BEANS與林牧師最希望大家衝破自己設下的枷鎖及界限,打開心扉,自由地與我們分享最真實的自己,讓我們與你共享心情!...